欢迎访问菏泽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官方网站!
学校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菏泽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

2024年08月25日 18:26  点击:[]

一、夯基固本,着力推进专业办学质量稳步提升,圆满完成教育部化学专业师范认证工作

化学化工学院自建院以来,一直十分重视专业建设,不断稳步推进专业办学质量提升,自2012年顺利完成本科教学质量评估,2018年完成本科教学合格评估验收,2020年正式了启动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工作,通过充分的准备,于2023年5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专家进校考察认证工作,获得了认证专家的高度好评。在备战合格评估、专业认证过程中,化学化工学院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工作。

1. 认真开展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纲,具有统领性作用。根据学校和学院相关文件精神,化学化工学院针对确定培养目标开展系列调研,形成用人需求方调研、目标制定合理性调研、在校生、毕业生对专业培养目标评价等报告。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结合地方需求等调研,确定了各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毕业五年后职业发展预期。

2. 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都要成立专家组对毕业要求进行多次深入论证、修改。使其对学生能力的描述,能够对专业培养目标预期的相关职业能力形成基础支撑。

3. 根据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与教学是整个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实现毕业要求的重要支撑。首先做到规范设置课程:第一,体现全面性。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涵盖毕业生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各个方面。第二,体现规范性。依据社会需求及国家相关专业标准,聚焦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设置相关课程。建立起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矩阵、课程对毕业要求的任务支撑矩阵,课程体系覆盖毕业要求且支撑合理。

4. 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制定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课程建设的制度性文件,对应不同专业的毕业要求制定见习、实习和研习大纲,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评价进行改革,全面围绕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进行评价。

5. 以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完善学校第二课堂体系建设。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规范学生行为养成,强化学生自觉提升政治素养。积极加强生活、学习指导,努力为学生发展提供暖心服务和引导支持

二、培根铸魂,持续强化课程思政与优质课程全覆盖

化学化工学院高度重视德育工作。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立德树人,铸魂理想信念,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 品质、文化素养”。

1. 明确课程思政的地位。把思政教育融于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 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化学化工学院要求在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时,必须列出课程思政的板块,教案编写时也要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

2. 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化工化学院结合专业课内容,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活动。三年来,培养出马心英、张凤荣、刘庆华、徐美玲课程思政优秀教师4人,《化工原理》、《有机化学》、《化工热力学》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门,为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 体现总结经验,提出课堂思政融入教学的“五原则”:

(1)必须性原则。将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学科的视野、理论和方法, 实现专业课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2)设计性原则。明确任教课程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设计思政教育方案,选择思政教育的方式。

(3)融入性原则。要结合具体专业课教学内容,将思政隐形渗透于专业课教学之中,“润物细无声”, 熏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4)灵活性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注意线上和线下的结合,讲授与自学活动的结合,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的结合。

(5)案例性原则。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写成 “案例随记”,学生把有感悟的课堂体验写成“案例随感”。

三、以教促学,积极推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我们以教学改革为导向,以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为重点持续优化教师教学发展机制,努力服务教师发展、助力教师成长。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过程,“以教促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理念,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创造了良好条件。通过制定系统的提升策略与实践措施,可以有效激励教师不断探索、不断进步,从而推动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希望未来的教育改革中,能将“以教促学”的理念贯穿始终,为广大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为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庞艳玲老师在2023年课程思政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比赛和项目式、案例式教学设计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四、产出导向,持续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成果产出

化学化工学院注重科教融合,积极打造学生学术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学术训练平台和成果孵化器,成果丰硕。2022年,化学化工学院师生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获三等奖2项,“蓝盾杯”山东省大学生环保创意大赛二等奖1项,山东省第十一届大学生化工过程创新设计竞赛二等奖5项,第七届山东省大学生创客大赛三等奖5项,第十三届“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1项,三等奖4项,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生态环境保护竞赛—全省赛道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学生参与论文发表7篇,其中SCI一区论文四篇,三区一篇,中文核心两篇;学生参与申请专利1项;获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项目1项。2023年,化学化工学院师生获第四届全国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1项,山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三等奖3项,山东省大学生化工过程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1项,山东省大学生创客比赛三等奖14项,山东省大学生科技翻译大赛二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3项,山东省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学生参与发表论文11篇。2024年,化学化工学院师生在第十五届山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大赛荣获二等奖4项,第十二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二等奖2项(截至2024年8月5日)。


五、深化改革,加快推进高水平教学成果培育

化学化工学院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夯实教研基础,注重过程培育,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水平教学成果。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教改项目的实施,教学成果提升逐渐显现,特别是在教师申请获批教改项目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教师积极参与教改项目的申请,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教学质量提升的高度重视。教师通过申请教改项目,获得了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得以开展更具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这不仅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近年来,化学化工学院教师申请并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项,立项校级教改项目6项。教师通过项目化学习,鼓励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项目起止时间

负责人姓名

1

绿色低碳背景下基于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师资能力提升培训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2023.12-2024.12

朱琪

2

绿色低碳背景下《化工技术与经济》课程建设与实践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2023.02-2024.02

刘庆华
3

面向可再生资源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2022.11-2023.11

邹娜

4

基于OBE理念的化工类企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以化工原理课程为例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2022.11-2023.11

李丽
5

绿色低碳背景下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2022.11-2023.11

唐珂
6

绿色低碳背景下基于新工科建设的化工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教学研究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2022.11-2023.11

林枫
7

新工科背景下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2022.11-2023.11

张凤荣
8

绿色低碳技术背景下《环境生物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2022.11-2023.11

李鑫

其次,教改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灵活性。教师在项目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致力于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感。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项目的实施,教师们能够及时获取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改项目的成功实施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教师们通过团队合作,共享经验与资源,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这种协作不仅增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为学校的整体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定期的项目总结与反思,教师们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提炼出可复制、可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六、服务地方,精准对接地方资源,校企合作特色育人

化学化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菏泽市人民政府菏泽学院关于加快校城融合发展的意见》和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实施方案》,加强校企合作,把服务地方工作放到开放活校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与东明石化集团共同成立了菏泽学院东明石化能源科技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以及能源化学工程(校企合作本科)和应用化工技术(校企合作专科)两个专业,按照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成立了能源化工专业群建设委员会,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根据建设目标确定了建设基本内容,由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与高校教师协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师资交流、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及资源共享等方面优势互补,实现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人才供给的无缝对接,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建立了业界、学界合作育人与合作就业新机制。

积极推进校城融合深度发展,构建校地人才共引共用机制,切实发挥学校教师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院积极参与山东省“千名博士进企业”行动和“科技副总”项目,近3年来选派教师33人次挂职企业的“科技副总”,参与企业的研发、生产管理及工艺优化、员工安全培训等工作,助力企业的发展转型和地方经济发展。学院与企业行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15项,签订学院教学实践基地9个。同时,学院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具体研发和生产过程环节,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将育人过程融入企业生产、研发实际中,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显著提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实效。


关闭